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轄縣級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東北與川西平原接壤,西南連接大小涼山,是盆地到高山的過渡地帶。全市幅員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245個行政村、19個社區。201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3.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71萬人,非農業人口18.66萬人。
峨眉古系蜀國地,蜀漢時期至兩晉、南北朝屬齊通郡(今為眉山市)轄地,北周武帝保定元年正式建平羌縣,隋開皇三年改名峨眉縣,歷史上屬眉山郡,民國時期和建國后沿設峨眉縣,1988年9月撤縣建市。千百年來,儒、釋、道三家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演變,形成了以佛禪、武術、茶為核心的峨眉山文化。佛禪文化和峨眉武術享譽國內外,截至于2012年,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
峨眉山市因山得名,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境內的峨眉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仙山佛國”、“地質博物館”之美譽。
2012年,峨眉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63億元。
中文名稱
峨眉山市
外文名稱
EmeishanCity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省
***駐地
綏山鎮
***區號
0833
郵政區碼
614200
地理位置
成都平原西南
面積
1183平方公里
人口
43.37萬人
方言
四川方言-峨眉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峨眉山
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火車站
峨眉站、峨眉山火車站
車牌代碼
川L
行政代碼
511181
高等學府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
建制沿革
因地處峨眉山東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與二峨山兩山相對如眉而名。一說峨眉作蛾眉,謂山云鬟凝翠,鬢黛遙妝,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諺。或謂峨以名言,狀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
設治前
峨眉山市歷史悠久。峨眉古系蜀國地,迄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
公元496年開始屬于齊通郡(現今眉山市)。
設治后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正式建平羌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峨眉縣,隋大業十三年(616)置綏山縣,屬眉山郡。
唐麟德二年(665)置沫州羅目縣。唐久視元年(700)析綏山縣分置樂都縣。
宋乾德四年(966)廢綏山、羅目入峨眉屬嘉定府。
清嘉慶十四年(1809)劃出縣西南大為以西地區設峨邊廳。
民國時期和建國后沿設峨眉縣,1988年撤銷峨眉縣,改設峨眉山市。
旅游
峨眉山
峨眉山
峨眉山:峨眉山地處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崍山脈北嶺南支,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距成都約160公里、樂山市34公里。峨眉山是中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
報國寺
報國寺
報國寺:報國寺是峨眉山的門戶,坐落在峨眉山腳,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廟,為峨眉山第一景。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巧的鳳凰堡。原名"會宗堂",報國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明末毀于大火。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聞達禪師重建,清康熙帝敕名報國寺。匾額為康熙帝親書。清嘉慶和光緒時經過兩次擴建,成為四重殿宇和亭臺樓閣俱全的宏大寺廟。
萬年寺
萬年寺
萬年寺:萬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廟之一,始建于東晉元熙二年,當時叫普賢寺,宋代改名為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無梁磚殿,第二年竣工,改名為圣壽萬年寺。其明代磚殿內宋代鑄造的普賢騎象銅像為鎮寺之寶,這尊銅像通高7.85米,重62噸,萬年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音閣
清音閣
清音閣:清音閣海拔710米,位于峨眉山牛心嶺下黑白二水交匯處。閣下有雙飛亭雙飛橋,素有"雙橋清音"之美譽。在清音閣,有面積30萬平方米的綠色生態湖清音平湖,水質純凈,清澈透底,為峨眉新十景之一。
華藏寺:華藏寺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始建于東漢,海拔3079米,當時稱普光殿,后改名為元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處營建普賢佛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皆毀于火。現存的金頂華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華藏寺側為臥云庵,庵左為睹光臺,可觀看金頂四大奇觀。
金頂:金頂海拔3079米,以高達48米的四面十方普賢金像為中心,由金殿(普賢殿)、銀殿(臥云庵)、銅殿(大雄寶殿)、朝圣大道和四大觀景平臺(舍身崖、金剛嘴、睹光臺、修心臺)組成,整個建筑群氣勢恢宏、典雅莊重。登臨此處,可觀"金頂四奇"——日出、云海、佛光、圣燈。
竹葉青生態茗園:峨眉山竹葉青生態茗園位于峨眉山下的國家級樂山農業科技示范區茶葉科技園內,是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閑、茶葉生態觀光和茶葉工業旅游為一體的茶文化主題公園,是"竹葉青"展示其企業文化的窗口,更是樂峨精品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大佛禪院
大佛禪院
大佛禪院:大佛禪院原名大佛寺(民間又稱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區東郊,明代無窮國師開創,歷時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畝,擁有多重大殿、140多間禪房。因寺內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銅像,明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皇太后特意賜寺名"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