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徐劉劉】一座位于昆明北郊的四層樓房,外表低調但身份顯赫:這里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下簡稱種質庫),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之一,被認為是亞洲最大的植物“諾亞方舟”。《環球時報》記者13日走訪了這里。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圖源:視覺中國
在科研人員精心守護下,截至2020年底,種質庫已保存10601種85046份種子,種類數量占我國有花植物物種總數的36%,與英國“千年種子庫”、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一起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領跑者。
“種質資源也稱為遺傳資源,包含生物全部遺傳信息、決定生物各種遺傳性狀和特征的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種質庫種質保藏中心主任蔡杰告訴《環球時報》。“云南擁有的植物種類約占全國的五成,這為種質庫在保存和科研上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據介紹,種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和散布單元,也是種子植物生命的起點。在當今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種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物種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一個基因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盛。”2004年,在已故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征鎰教授的提議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開始建設,2007年開始運行。種質庫從無到有,發展到如今的亞洲最大規模,正是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交出的成績單之一。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色彩斑斕、形態各異、大小不一,保存在上千個亞克力桿中的植物種子,如同一幅畫作讓人可以一窺植物的奧秘。但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只是用于展示用途,真正的種子正在零下20攝氏度的冷庫“冬眠”,非工作人員通常是不允許進入的。
常溫下,普通種子一般只能保存一至兩年,為延長種子壽命,科研人員利用低溫、干燥等方式,可以將它們長期保存起來。野外采集的種子,需要經過清理、干燥、稱重計數等70多道關的嚴格質量控制程序,才能進入冷庫“冬眠”。
在種子清理室,《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清理員正在通過分離機、不同口徑的篩網等工具去除掉雜質及蟲蛀、發育不良的種子。符合標準的種子會經過低溫、干燥處理,進入“休眠期”,滿足進入種子庫的條件。在零下20攝氏度的恒溫下,大部分種子可以存活幾十年甚至上千年。有的種子還特別“嗜睡”,比如,棉花種子能做到“沉睡”上萬年后,還有一定活性。必要時,科研人員又能重新喚醒這些“沉睡”的種子。“為了確保種子有活力,每隔5年或10年,會進行一次種子活力檢測,”種質保藏中心組長秦少發介紹說。
然而并不是所有種子都能享受到這樣高規格的“睡眠”服務,種子庫的入庫“門檻”很高。“珍稀瀕危種、特有種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植物種子將被優先保存,”秦少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按照這一標準,一些國家一、二級珍稀瀕危植物優先拿到“諾亞方舟”船票,如喜馬拉雅紅豆杉、曾消失了上百年的“彌勒苣苔”以及野外只剩幾十棵的巧家五針松等。
為了精準送出“船票”,種質庫采集人員每年有100多天都在野外奔波,從沙漠戈壁到熱帶雨林、從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到處留下他們的足跡。他們不但需要跋山涉水尋求目標植物,還要算準時間才能采集到符合要求的種子樣本。根據標準,一份完整的種子樣本至少需要2500粒,1萬粒左右最佳。同時,為了不破壞原產地種群情況,種子采集量還不能超過原產地種子的20%。
前不久,種質庫的專家在珠峰6200米左右成功采集到須彌扇葉芥、鼠麴雪兔子等植物種子,刷新我國植物種子采集的最高海拔紀錄。
因為極寒、缺氧等因素,珠峰高海拔***的流石灘一直被認為是生命禁區。之前,種質庫保存的最高海拔種子采自***阿里地區5559米的高山荒漠灌叢,這次在海拔6200米左右的種質資源采集工作,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強生物安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采集種子時,為保證遺傳多樣性,對同一種植物,研究人員還要在不同的生長地點采集,這就使得采集工作異常艱辛。
“但我們的采集人員都對這份工作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知道發現、采集和保存這些種子,既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需要,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需要,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蔡杰表示。